EVE内一些常用科技的官方设定资料

一、克隆飞行员的诞生:逃生舱与克隆技术

1、最早的逃生舱

78年前,当朱庇特人将流体静力逃生舱技术传授给加达里人时,这个封闭的蛋状物体内并没有安装为克隆再移植而设计的扫描设备。不仅如此,由于普通人和经过多次基因强化的朱庇特人之间存在许多生理差异,试用未经改造的原始逃生舱对于人体会产生极大的不可预知的危害,即使试用者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意志坚强的飞行员,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再也没能走出这个可怖的舱体。

除此之外,在身体上插满电线和试管,踏入完全陌生的逃生舱,浸没在绿色的营养液中——仅仅在脑海中勾勒这一画面就足够让当时多数的飞行员望而却步了(如今依然如此)。数十年以来,流传着无数恐怖故事,描述一个飞行员在逃生舱内遇到的种种骇人景象(更不幸的是,这些故事绝大部分都是真的)。

多年来,没有一个单独的政体或商业组织对逃生舱技术产生过兴趣,人们对其的观念也没有任何改变。朱庇特人虽然拥有逃生舱技术的专利,但他们拒绝接受加达里合众国为此支付的一切报酬。他们一如既往地神秘高傲,不对这一举动作任何解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根据普通人类的体质改造逃生舱技术。对于朱庇特人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和热烈讨论,但至今没有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虽然克隆技术还未在逃生舱内找到一席之地,但配备逃生舱的舰船在战斗上的优越性已经开始展现。长期在逃生舱内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剧烈恶心、大脑产生幻觉和神经失常等;而极少数飞行员能够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从而获得常人无法想象的回报。使用逃生舱技术的加达里飞行员可以单人驾驶一艘舰船,而无须多余的船员。飞船在他们的操控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在星空中划出一道道匪夷所思的弧线,令依靠双手和双眼操控飞船的传统飞行员自叹不如。盖伦特—加达里大战的最初几年里,无数诸如此类战斗英雄的故事在合众国民众间流传,极大地鼓舞了加达里海军的士气。可惜这样的飞行员十分罕见,由于逃生舱技术的潜在危险,配备逃生舱的飞船没有投入量产,因此每艘船都要订制,成本昂贵。

综上所述,初代的逃生舱“水土不服”,无法大批投入生产,而被弃置多年。

2、克隆技术与逃生舱的结合

尽管新的克隆再造和移植技术的价格比过去便宜且更为有效,但不基于逃生舱的克隆技术可靠度低,价格高昂,使得大多数宇宙住民对此望而却步。此外,社会上各方面的道德谴责也浮出水面。克隆技术的拥护者轻蔑地称呼反对者为“木鱼脑袋”,他们的队伍中不乏社会名流以及宗教领袖,其抵制行为在克隆被社会大众接受的道路上布下了重重障碍。自从商业性的克隆行为出现,世界范围内都有抗议和骚动行为发生。尽管近几年克隆企业的不间断行销使克隆技术已被大家所接受。但大部分人仍强烈认为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否定,应该被摒弃。

克隆技术日新月异,可再移植死亡那一刻的脑部状态仍然要冒很大风险。克隆再移植的关键因素是死亡那一刻大脑的短暂映像,随后映像会被送到克隆站,用于激活新克隆体。因此负责记录的扫描仪必须每时每刻都位于飞行员的身边。死亡瞬间进行的全面脑部扫描就仿佛对大脑摄制一张快照一般,必须万分精确,不能有毫厘之差,如此高强度的扫描会损伤灰质,对大脑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因此只能在使用者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候进行。克隆制造商尝试过在舰船的所有位置安装扫描仪,可是宇宙的环境复杂多变,没有一个位置能够保证扫描时机的精确性:不是接受了错误信号提早启动,导致飞行员大脑受损,变成植物人;就是启动太晚,没能及时在飞行员存活的状态下取得脑部扫描,使得新的克隆体完全丧失了之前主体的意志。

一旦配备了逃生舱,事情就简单多了。扫描仪需要做的只是侦查舱壁是否有裂缝。每个飞行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就清楚地被告知,一旦逃生舱壁破裂,就是舱内乘员面临死亡的时刻——绝无例外。所以一旦监测到“蛋壳”破裂,系统会执行2个操作:头盔自动将瞬时致命的生化毒素注入飞行员的血管,同时扫描仪向头颅内发射强力的扫描光束。数秒之后,飞行员就会在数光年外的克隆设施中重生。

3、克隆飞行员时代

直到8年前,克隆制造商才意识到流体静力舱作为克隆平台的潜力。凭借大公司的资金介入,他们从一些中介商那里买来逃生舱原始蓝图的设计修改权,着手进行新一代逃生舱的研究开发。

多年的潜心研究后,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在YC 104(2年前),第一个传输中枢扫描仪界面被成功安装在了逃生舱内;经过6个月的测试,克隆移植成功率突破99.7%,如此高的可靠度是之前的克隆技术所无法企及的。

克隆制造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契机,他们利用手头的大量资金,采取迂回的行销策略,大肆宣扬逃生舱的优点,使之深入人心。通过6个月的详尽测试和不知疲倦的行销,传输中枢扫描仪界面最终敲定,在公众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度。

同时另一件大事发生了,统合部决定立法,规定每个驾驶配备逃生舱飞船的飞行员都必须订立克隆合同,每个逃生舱内必须安装传输中枢扫描仪。根据官方声明,逃生舱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推动科技发展,也使深空探索更为便利。但显然,普通民众更愿意认为这是克隆销售者用金钱在操纵法令,但此类传言从未被证实。

无论原因为何,事实就是如此——如今逃生舱和克隆技术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更有法律巩固两者的关系。

电子飞行员的时代到来了。

4、有关克隆技术的补充资料:一份商业报告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篇由盖伦特人提供的商业报告,作者是一家克隆公司创始人,正在为公司的扩张寻找投资基金。在这份报告中,他不仅为我们阐述了克隆技术的科学真相,也介绍了许多和太空有关的现代应用。

柯洛姆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联邦内最大的高质量克隆供应商。克隆产业已是EVE世界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之一,每个致力于创新,富有活力的公司都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柯洛姆有限公司在近几个月引进了不少领域内杰出的科学家,相信在他们的协助下,公司能开发出领先的克隆技术,以求在下一个五年内占领更大的市场。柯洛姆有限公司在七年前创立,切玛科技公司是大股东,握有公司三分之二的股票,其他的股权则落到了核心员工(25%)和泛光银行名下(8%)。这一轮财政资金筹集将使公司在联邦范围内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商业市场

克隆是一个高需求量的奢侈品。一些经常使用次品甚至危险品的不正规克隆公司再次告诉我们培养一个诚信可靠克隆市场的必要性,真正的市场随时准备着提供高质量、可信赖、有国家保证的克隆产品。

柯洛姆有限公司是由尤米尔.维臣博士和企业家埃戎.亚斯喀特在七年前创建的,维臣博士是一位在生物化学领域建树卓越的专家。现在公司已经拥有了四千多名员工,包括许多杰出的遗传学家和生物工程师。柯洛姆有限公司目前的主要成员如下:

尤米尔.维臣博士。首席技术官。毕业于74 EST的SWS,获得生物化学和基因设计双博士学位。是尤尔格.阿克尔博士团队的一员,为脑地图绘制技术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柯洛姆有限公司的创建合伙人。

玛利卡.阿洛伊斯。首席执行官。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管理者,阿洛伊斯管理着几家刚起步的公司,包括KS制造公司和迪奥赛克。在今年初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达菲尼.福特罗奇。首席财务官。泛光银行前银行经理。在加入柯洛姆有限公司之前有四年独立财务咨询人的经历。

洛尔.贡茨博士。高级工程师。曾经是波特克制药克隆部的职员,负责管理克隆研究小组。

阿拉哈姆.克尔蒂博士。研究员。在今春加入柯洛姆有限公司之前,克尔蒂博士是艾玛帝国皇家学院的生物教授。他是记忆理论和心智恢复方面的专家。

柯洛姆有限公司已经在联邦内五个高密度高生产的地区开了五个克隆分场。公司准备在一个月中再增设七个工厂,其中四家将设置在空间站上。这是为了满足空间站指挥官们的克隆需求,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空间站将成为最大的客户群。

目前联邦内最大的克隆制造商是波特克制药。作为联邦生物公司的领头羊,波特克享有不少便利,只要财力允许,技术又通过了法律许可,进行克隆商业交易就变得非常简单。然而克隆服务仅是波特克旗下的一个小部门,并没有得到高层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柯洛姆有限公司把所有精力专注于克隆技术,因此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能够成为克隆制造领域的先锋。

目前大型克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明细表:

波特克制药 [30%]
载诺[21%]
格鲁汀集团 [9%]
莱戴 [7%]
埃菲尔公司 [4%]
柯洛姆有限公司 [1%]
其它[28%]

柯洛姆医药公司预计在近五年内将占领克隆市场的5%。

(2)克隆操作流程

克隆技术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克隆体制造、脑培养、克隆质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人员进行操作。柯洛姆有限公司为拥有大量这样的优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克隆体制造:
克隆体是通过生物体(Biomass)制造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几乎任何种类的生物体都能够被利用。最好的克隆原料自然是人的尸骸,除此之外,从畜体到有机流体中的所有物质都可以拿来克隆。材料质量越低,所需要的建造和化学加工程序就越复杂,在移植的时候也就越容易出错。

在签订购买合同时,公司会为客户进行全面检查,并提取一些组织样本。利用这些样本来制造客户的克隆体——克隆能够延续死亡前最初的意识,旁人看来,此人就像从克隆体中“复活”一般,获得新生。

在柯洛姆有限公司,所有的克隆都由经过鉴定的人类尸骸制成,这些尸体为自愿捐赠。我们的生物体未经任何加工——只添加了高品质的防腐剂来防止组织腐烂。柯洛姆有限公司的目标就是树立绝对高质量的克隆制造品牌,请客户放心,那些地下克隆设施中使用的低劣原料绝不会在我们公司出现。在工作中我们将严格贯彻联邦的法律和规定,每个有克隆服务的空间站也长期驻有政府审查专员。

通过生物体可以创造一个机能躯体。这个躯体功能齐备,五脏俱全,拥有完善的器官和神经系统——惟独没有大脑。大脑的位置由一个原始的神经中枢丛代替,它能够维持正常心率、血压和呼吸。由于躯体的体温取决于环境变化,培养环境必须严格仔细控制以防细胞受到破坏。捐赠者的免疫系统被停用,胸腺也已切除,取而代之的是客户的植入细胞。除此之外克隆体不会再进行任何其他植入——这样的躯体正适合培植客户的干细胞。克隆体细胞分裂非常缓慢,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新生干细胞取而代之。

培养一个克隆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所有的克隆空间站会保留一些普通的克隆体,有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才取出来投入使用。头骨以及其他一些常用的骨骼会被成骨材料所替换。所谓成骨材料,就是柔软的人工骨质聚合体,经过伽马射线照射,硬化成型后的产物。用这个方法,就能便捷地塑造面部表情和其他体格痕迹纹理。这个过程花不了多少功夫,在订购克隆的时候马上就能完成。相似的技术也被利用来调整皮肤色泽和刻画特殊的皮肤记号,例如纹身和疤痕。这样的话,一个千篇一律的克隆体顷刻间就能摇身变成客户独一无二的翻版。

任何一个知名的克隆公司都会考虑到现存人种和血统之间的生理性差异。世上每一个体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DNA烙印,DNA烙印必须被复制以后移植过程才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如果操作顺利,惟一的性格特征和血统就能完整保留下来。由于记忆修复和脑组织的神经层设计的精确度息息相关,而不同血统的神经层截然不同,所以DNA烙印复制在脑培养(见下文)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脑培养:
由于客户的要求千变万化,所以克隆从来不会有一个单纯空白的大脑。一旦克隆被购买以后,就会对客户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大脑扫描以决定大脑的样式和神经细胞核的放置。随后,一个和客户大脑形状相吻合的三维凝胶结构就诞生了。

以植入丰富营养以及惰性生长因子的三维凝胶结构为骨架,结合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再加上头脑扫描时的信息资料,就构成了一个头盖骨。与生长因子在一起的还有分子接受体,利用著名的超光速通讯技术将其与录入扫描器(参见下文中的克隆质量)中的分子紧密耦合。头盖骨完工后就放置一边,直到克隆的最后阶段才投入使用。经过录入扫描这一工序,与惰性生长因子共处的分子就变得活泼起来,不断分裂并激活生长因子。激活是一个放热过程,产生足够的热量软化脑凝胶模型,分子路径畅通无阻。因此,模型中的树突路径就和原脑中的一模一样,在生长因子的营养供给下茁壮成长。

要想精确复制原脑,仅有以上工序是远远不够的。树突结构的形状以及神经键势差的水平都对记忆和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必须通过一个神经链接作必要的微调。通过神经链接,刺激行为能够传达到脑部的每个角落,促成树突的进一步成长及定型,一直到树突的结构和原脑一模一样为止这也是激活工序收尾的标志。接下来是最后一步:当克隆体恢复感知的时候,神经键势差会迅速调节到我们所要求的标准水平,让客户有“记忆再现”的感觉。
克隆空间站储存着客户克隆体(也称为克隆成品),包括待调整的通用克隆躯体。由于三维凝胶中的分子接受体和录入扫描器的紧密耦合,克隆过程经常是一对一地进行。每一个柯洛姆白金会员当然拥有几个自己的克隆成品——这是柯洛姆有限公司最早提供的服务,不久以后其他几大克隆公司争先效仿——但是每个克隆体只有惟一的一个录入扫描器,因此他们只能使用与扫描器帮定的那个克隆体。

克隆质量: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一旦逃生舱检测到有裂缝,舱内预置的思维紧急上传功能会被自动激活。逃生舱会对人脑进行模拟扫描。这种超级快照能记录思维的精确状态,包括每个脑细胞内的每个神经元链接。由于扫描必须立竿见影,迅速有效,所以扫描事实上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伤。在早期的测试中,研究对象在扫描之后留下了永久的创伤,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但无论如何,接受扫描的人即将死去,这个副作用相对而言就显得不那么严重了。所有新型就生舱都高度谐调,寻找到一个最佳时机,如果为时过早,也许对象不会死亡,这会使其永远处于植物人的状态。但若晚上一步,就有扫描失败的危险,甚至让苏醒的克隆还记得自己曾经的死亡经历,这段经历会引起克隆者严重的心理和机能问题。

克隆体的质量必须经过严格鉴定,这是所有环节的重中之重。克隆的大脑在形状和形态上和原体越接近,移植就会越顺利。反之,差异越大,越多的记忆就会在突触生长过程中丢失。在空间产业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太空船长要保留其飞行执照,就必须与某个克隆工厂订立合同。但若他不能买到一个合适的克隆——法律并没有规定这点——一旦死亡降临,他就只能在一具普通的克隆体内复活。普通克隆体和原脑有很多差异,记忆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在最好的条件下,利用已鉴定的人类尸体做成的最优良的克隆,其记忆保留率是99.99%——几乎就是人物的完全翻版。

(3)市场分析

近几年来,克隆客户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日新月异的克隆技术降低了克隆服务的门槛
由于竞争机制导致克隆空间站数量的增长
太空飞船船长数量的增加——专门的大型客户群
新法律和规定允许在那些之前禁用克隆的地区提供克隆服务
在大多数地区克隆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冒险的试验或者社会禁忌

由于违法或隐藏的克隆空间站多如牛毛,所以要想知道克隆市场的精确规模是不可能的。尽管许多违法的空间站生产劣质克隆产品,但是他们还是从合法克隆站抢走了大批潜在的客户群。平心而论,这些违法空间站确实为那些被正规克隆站拒绝的客户解了燃眉之急。以下是目前克隆市场的各种统计明细表,注意这些数据不是百分百精确,来自违法克隆站的数据并不完整:

克隆市场:
克隆公司的总数 [42]
其中的违法公司 [18]
克隆空间站的总数 [510]
其中的违法空间站[60]

克隆销售:
去年克隆的销售总额[148,732,202]
其中的违法克隆[24,450,819]
去年销售克隆的收入总额 [12,419,138,867,000]
克隆构成:
经过鉴定的人类尸骸(A+级) [37%]
未经鉴定的人类尸骸(A级) [32%]
动物畜体 (B级) [23%]
有机材料 (C级) [8%]
空间VS地面克隆比率:
空间克隆站总数[103]
其中的违法空间站 [48]
销售给太空飞船船长的克隆体总数[42,615,928]
其中由违法空间站销售的[15,778,144]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鉴于太空旅行者只是世界总人口数中的很小一部分,空间产业从比例上来说已经非常得蓬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太空船长是法律允许可以和克隆站进行交易的惟一职业,而空间航行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太空产业也是增长最为迅猛的产业。去年行星克隆空间站销售平均增长了3%,同期空间克隆工厂销售平均增长了11%,这是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4)项目收益和前途展望

最初的两年柯洛姆有限公司把精力集中在了研究和开发上。第三年开设了第一家克隆工厂,自此以后,以每年建立一个工厂的速度逐年增加。从第一个克隆站取得第一笔利润开始,一直到去年,第一家空间站达到收支平衡,说明我们事业已经呈稳定局面,为以后的扩大再生产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新的基金将帮助柯洛姆有限公司在迅猛发展的空间业界大展拳脚。新的七家工厂正在紧张有序的筹划中,其中有四个将设立在太空里——公司已经对这些空间站进行考察,选定了地处交通要道、最有前景的站点,它们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柯洛姆有限公司的运作核心。这些空间站是:米洛伊特姆II、瑞比里尔首星、德温I、考茨尔II

一旦这七个空间站投入运行,公司收入预计将是现在的四倍。同时,公司的运行成本也将加倍。因此,这两年内预计有1-2,000,000,000 ISK的利润。

柯洛姆有限公司董事局认为这次扩展的风险极小,然而对于所有的投资者来说,潜在的盈利却是无限的。

二、神经增效剂

非法物质犯罪管理委员会以及凯勒大学行为研究系星际产业部,盖伦特联邦议会专属报告A-4-1

概况:
近几年来星际产业对“大脑认知促进增效剂”(简称增效剂)的需求量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一点在星际飞行员之中最为明显。虽然增效剂对使用者的健康能产生的危害的原因早在数年前便被政府在行星表面所取缔,但由于飞行员们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健康危害对他们的威胁系数降低,从而导致绝大多数飞行员都愿意冒险去使用增效剂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即便这种提升只是暂时的。近几年来增效剂已在黑市上随处可见而对它们的需求也是夜以继日攀升。地下生产实验室也逐渐在外围区域增多,而它们绝大多数不是由重兵把守便是极其地隐秘。

通过DED加大监控力度以及其他执法机关的联合打击,在最近这12个月里便有高达20余所地下实验室被摧毁,而在这之中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设立在远离主要交通线路的小型空间站内。但是DED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已经被摧毁的实验室以外仍然有50多个实验室依然处于运行状态,而新的实验室则是以每个月2所得速度在增加。增效剂生产者所获得的更高的利润使得新的实验室更加地巨大及先进,并且逐渐地距离帝国区越来越远,从而逍遥在帝国的执法范围之外。不仅如此,这些实验室的防御系统以及具体地点的隐秘性使得执法部门不得不提高用在取缔这些实验室的力度。

增效剂原理与历史:

最初的增效剂是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脱氧核糖核酸重组(使用病毒来人工增大细菌内的蛋白质生产量)领域实现突破时的副产品。这种科技早在数个世纪前便被发现并已大范围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上。而这由盖伦特联邦所资助的,由何洛斯博士与塔克里兹博士所领导的研究项目则将这种科技的使用方法带上了更高的层次。在这里,他们使用同类型的病毒直接感染脑神经细胞来诱发神经元突触形成大量株膜蛋白,使得神经元突触的形状改变从而帮助记忆形成过程加速。在该研究项目某一突破性试验中,接受感染的实验性动物的各方面学习能力都在没有任何显性后遗症的情况下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经过多次动物试验后,第一例人类临床试验在塔克里兹博士的一名学生身上成功进行。该名学生在自愿接受病毒感染后一段时间内学习能力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大幅度提高。而在这段提升期间内所习得的知识直到两年后他不幸死于与该实验无关的感染前都未曾出现忘却现象。不久后盖伦特联邦与加达里合众国之间逐步升级的紧张的系也使政府给予了该研究项目更多临床试验的许可,期望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加速盖伦特联邦的飞行员训练速率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由于联邦政府的许可使得该项目的研究速度大幅度提高,很快第一款面向大众的商品化学习能力提高用增效剂(有些人叫他“大脑加速器”)便开始在市场上出售。

该产品面世不久后很快便在社会精英分子中流行了开来,毕竟他们有财力来支付第一款增效剂不菲的高价。尽管当时的增效剂效果并没有现在的增效剂一般强大,但是也足够使得当时的增效剂领域的先驱者们,类似增效科技集团(当时最大的增效剂公司)创始人A.R 洛瑞阿变得如同明星一般变得家喻户晓。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增效剂产业便通过加大增效剂生产方法与提高增效剂效率的研究来控制增效剂的成本,最终使其成为了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之后发明的通过神经链接注射增效剂载体的使用方法也使得增效剂逐渐在飞行员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

尽管这些大牌增效剂公司在向公众推出新产品前都会进行大量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则显示了增效剂即便对长期使用者也不会产生任何致命的副作用。而这一观点也被政府研究机构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所证实,尽管该结果好到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而事实上,该结果的确不能被相信。因为很不幸地,增效剂致命的副作用直到数十年后才逐渐出现。

一开始增效剂最为严重的副作用只局限在偶发性羊癫疯上。研究发现持有某一特定基因的人群会比其他人发生羊癫疯的概率更高,但通过断定诱发基因组便可人工控制羊癫疯的发病率从而降低该副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不过,增效剂面世40年后首个致命性副作用才被人们所发现。朊病毒类大脑疾病被证实与增效剂的使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研究还表明,增效剂的使用会使得受感染脑神经细胞进行体突变,大幅度增加蛋白质形成错误结构的概率并会使蛋白质板块在神经细胞堆积。这将对脑组织产生慢性神经伤害并会导致脑组织坏死。这种不治之症将逐渐侵蚀患病的大脑,从而使得患者丧失记忆,运动机能,心智,最终迎来重要器官衰竭。

(使用前与使用后的大脑MRI。右边可以看出使用者的大脑部分区域产生了变异)

最开始人们认为最先出现的这几起案例为少数病例,但是由于各地出现的发病案列越来越多人们才彻底意识到某种瘟疫似乎开始了。更恐怖的是,由于增效剂的广泛应用,即时十名增效剂使用者里有一名被诊断有该类型疾病也足够引起公众的恐慌,因为这类疾病的致死率被判断高达90%。很快政府便暂时性地大规模禁止了增效剂的使用,但是这也无法阻止数百万名民众痛苦地死去。

很快增效剂公司便在如同潮涌般的诉状中一个个倒闭。盖伦特联邦在这之后跟深一步地学习了增效剂的性质,而结果更确切地证明了增效剂的确是有缺陷的。从而使得新伊甸的其他帝国都实施了取缔政策,永久地禁止增效剂的制造,分发以及持有。

这个取缔被证实是有效的。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任何增效剂可以在新伊甸的任何角落里被发现。由盖伦特议会所组织的监察委员会在他们最后的报告里宣称:

“本委员会一致认定社会已经在增效剂的使用上吸取了教训并在未来也不会需要去应对任何类似的威胁。努力去前进时一回事,但是对自己的身体注射毒药最好时是危险的,最坏时是致命的,而且尝试所述增效剂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产业。”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半个世纪前乐观的预言实际上是错误的。的确这几年来都未曾有过增效剂的大规模发放,而唯一的事件也都局限在小规模制作极易获取处方的旧型增效剂里。但是由于增效剂资深的诱惑曾有诱发事件的历史,尽管人们都知道增效剂的危害,但是可以说增效剂又回来了,而且这次回归若不采取措施制止将会成为永久性的回归。

新品种增效剂,这些目前可以在黑市上购买到的,在各种角度上来看都极具革命性,尽管它们的作用与老品种一致,但是显然易见这种新的增效剂的开发过程极为谨慎。新品种增效剂的变异过程主要的研究目标便是将诱发老品种增效剂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使用以数个小型局部改造,并同时抑制免疫系统的增效方式达到了这点。老品种增效剂没有办法达到多次使用的效果,因为当时品种简单的增效剂病毒很快便被产生抗体的免疫系统捕获并且消灭。新品种增效剂最显著的优势便是脑炎案例的减少以及看似减少了的羊癫疯发生的风险。这一点的主要功臣估计便是所有飞行员都植入有的神经链接,因为这些装置都有着可以压制或预防羊癫疯发生的功能。利用使用增效剂中或者增效剂刚刚被注入时便抑制免疫系统,新品种增效剂的效果比以更加强大,成功率更高。这也使得二次使用的成功率也大所提高,因为这些病毒在进入身体是不会再第一时间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

但是这个使用方式的最明显的不足之处便是压制的免疫系统使得使用者的身体将在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但是飞行员们很多时间都将自己所在太空舱内,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译者注:EVE的太空舱内充满由人工类羊水液体充满,就像EVA里的设定一样。)。虽然这使得飞行员们更加难以离开自己的太空舱(不是不可能),但整体来讲免疫系统对飞行员来讲并不是个问题。不过,在此有必要强调,虽然因为太空舱的无菌环境以及神经链接二使得增效剂对飞行员来讲几乎无害,但是我们必须要将增效剂变得无法让普通人接触到,要不然这将是一场比历史上记载的更大的灾难的开始-一个更加有必要让我们增大对贩卖者与制造商的逮捕力度的原因。

这种新增效剂的研究过程只有可能被有渠道获得最新科技以及相关理论,并且及其富有的团体所支持。现在唯一符合以上条件同时也有动机的独立团体便是“天使集团”。但至今DED仍未能发现任何能将天使集团与新品种增效剂的开发连接起来的直接证据。不过天使集团在增效剂走私以及贩卖上严重的参与则暗示了-以琴里克·卡瓦莱瑞上校的话来讲:“天使集团不是与制造商非常亲密便是他们自己就是制造商。”不过,我们不能排除其他帝国在生产并出售这类增效剂的可能性。

在此总结,我们针对增效剂的取缔力度必须更进一步地扩大。的确,部分除了使用增效剂的行为以外都守法的克隆飞行员对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很高,但增效剂并不是造就一个优秀的飞行员的必需品。所以,飞行员们在增效剂上获得的利益并不比增效剂本身整体上对社会的威胁要重要。

因为大多数增效剂均来自于帝国区边境之外,我们建议加大边境的巡查力度,并且增加对增效剂走私贩以及销售者的惩罚力度。以及,对新品种增效剂开发商的正式调查必须立刻展开。

最后,我们的研发小组务必现在变开始研究这些增效剂的原理,以防在以后的战争中我们需要增效剂的力量。自然,这一行为需在最隐秘的情况下进行。情报机构表示其他帝国均已开始相关研究,我们不能冒险落后于他们,因为也许在未来的某天增效剂将成为飞行员的必备品。

三、超光速通讯技术

在真正掌握了人造虫洞技术后,人类曾一度认为“距离”已经被科技所完全征服。但是,人们却忽略了时到今日,通讯信息仍然只能以光的速度传送,尽管也能通过虫洞将遥远的传送距离缩短,但是互动通讯技术却是现实中的“不可能任务”,这个问题一时间成为了人类征服更遥远的外层空间的绊脚石。艾玛人是最先精通跳跃星门技术的种族,这也意味着他们是第一个将要面对这样一个科技瓶颈的种族。大量的研究工程在帝国的全力财政支持下展开,科研部门提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解决方案,但是都终以失败告终。最后他们停止了所有的研究,接受了超光速(FTL)通讯是不可逾越的科学屏障的现实。

几个世纪过去了,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在苏提亚-乌巴达驱动器发明和规模化利用后也相继面临了同样的问题。苏乌驱动器实现了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在他们定居星系内的超光速旅行,可是以传统的技术却无法实现以同样的速度进行通讯。为了鼓励科学界研究出解决方案,两国政府都许诺了丰厚的奖励,奖给任何能拿出切实解决方案的人,这也引发了科学史上几次最为壮观的研究竞赛之一。

和早前的艾玛人一样,科学界提出了很多方案,同样也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最后一位年轻的盖伦特女科学家,李·爱茨贝尔,提出了一种看似可行的方案,但却因她的理论来自于尚且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神秘物理学,以至于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无聊的玩笑。直到著名的爱茨贝尔-乌特里奇试验成功地从功能性上证明了这套理论。从理论到工业化的生产,成千上万的商业团体利用这项技术把他们的贸易扩张到了所知宇宙的各个角落,引发了股票市场空前的波动。

这个方案的基础来自于古老的物理理论,这个被神秘所笼罩的学说通常被称为ERP佯谬论 (超距作用)。EPR佯谬论因其在几个重要的方面同量子物理学说相悖而闻名于世,更为特别的是它揭露了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这一古老的定律是不正确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在经过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后已变得比当初更为神秘,其名字的来源被认为是以某人或某地的名字而命名,原理认为无论使用多么精确的测量仪器,离子的确切状态是不能被完全精确和测定的。测定一个自由粒子速度和位置的经典表述是:为了实现对一个粒子的位置的测量,你首先必须“看见”它,这就意味着你需要用至少一个光子来“照亮”它。但是光子和粒子的冲撞改变了粒子的速度,这就导致无法测定在撞击发生之前,粒子的速度是种什么状态。EPR佯谬论描塑了量子纠缠态,即多粒子或多分量系统的非平凡的相干叠加的可能性,使得他们可以互相映射。假设一对粒子的位置与速度确定为(x0,v)和 (x0.-v)。例示一对粒子在起始时间点上都处于同一位置,但是速度向量确是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两个粒子间的距离将大幅度增加,而测量则可以分别在任何一个粒子上单独完成。现在经过测量,显示了粒子A的位置和粒子B的速度,EPR佯谬则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精确的推算两个粒子的状态,这也完全的推倒了海森堡关系论。

不久之后的试验却证明了海森堡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在众人的惊诧中EPR佯谬论被排斥出局。从数学角度来说,这并没有造成任何困境,因由于测量所导致的波函数坍塌只是在瞬间发生。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这将会显得难以理解,看起来这些状态变化在两个粒子之间的传播是瞬时完成的。这些状况直接地指明了一条通向FTL超光速通讯的道路:在一个单独粒子上进行的状态测量将导致同一时间在遥距上另外一个粒子瞬时的相应状态变化,因而使得1比特的信息得到传送。对于这一现象更加精密的分析试验说明,由于量粒子的统计原理,只有噪波能被传送,这个障碍造成对这个理论的研究沉寂了长达一千年之久。这也是爱茨贝尔重新开始这项研究的起点,她以独到的科学眼光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她的论点指出,即便通过此法只能传送输出完全的噪波,但是噪波也能够用来编译信息码。实际上,科学界都普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分歧级联导致纯混沌时间序列具有一个统一的结构,也就是费根鲍姆常数 。采用被称为逻辑映射图形的参变量函数族,定义在间距[0,1]之间,存在一个此图形的参数和一个初始条件,由此可以产生随机的任意序列:爱茨贝尔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了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无序的有限序列,你怎样才能追踪会初始状态呢?对这种信号的香浓信息 熵 采用最大值熵分析的办法,她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逆向问题的方案。而且,她通过细微的调整对纠缠的量子状态的测量方法论证了这一理论,将噪波故意引入到测量的过程中,而这一个特定的噪波将被使用到对其他粒子状态的测量中。

这样产生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送程序:一比特的信息被表示在初始状态的映射图像上产生一个混沌吸引子噪波序列。这一串噪波序列后又被用来加入到对一序列的纠缠粒子的测量之中。同时在另一方面,将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状态的测定并计算出噪波序列。在经过最大熵分析后反推出在遥距上接受测量原始串噪波的初始状态值,然后又在图像上重新绘制出所对应的一比特特定的信息值。大家可能注意到,在这一事例中被传送出来的信息和被测量得到的数据是完全分离的,而他们真正的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同样的一串混沌吸引子噪波序列,也是基于这一原理信息可以完全忽略距离在瞬间被传送到遥远的接收点。

和上面所不明晰的叙述一样,这个理论上的结论最初被认为十分的不可思议,很难被人接受为事实。爱茨贝尔-乌特里奇实验实际上采用了和古代的理论试验所相似的装置,这个试验的第一个符号信息,一张笑脸:-) 被通过这样的理论通道传送到接受端的这一刻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其后一场空前的淘金热开始迅速展开,谁都想成为第一个将这项技术工业化的人。 这场壮观竞争的产物就是耳熟能详的“流变路由器”,也就是今天组成星际通讯系统的基本单元。抛开其错综复杂的数学原理,这种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实际上非常简单。进行通讯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超流体氦-4产生纠缠量子态,本质上来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玻色凝聚作用所有的氦原子都被保持在量子态。这样的一小滴液体氦-4被仔细地分为两块,就这样,这两滴液体,确切地说是在这两滴液体中的氦-4原子被牢固纠缠住。两滴液体被分别放置在两个设计有能够将比特流编译和解读成为量子态的路由盒中对原子进行测量。至此这两个路由盒被链接在一起,而距离在这个链接中是被忽略的单位。因此,飞行在使用这个设备的时候通常会从网络供应商那里同时购买一对这样的路由盒,一个被安装在飞船上,而另一个则由网络供应商接入同其他更多的路由盒连接的广域高速链路上,这样有效地构成一个松散的网络,使信息迅速在大量的路由盒以及供应商机站间传输,这样一个系统非常的类似于远古时期的国际互联网络。

这样一个系统是相当成熟的,唯一局限就是通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很有限。实际上产生纠缠状态氦-4超流体过程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为了制造一个统计上相应的混沌序列将会使用大量的原子,进一步增加了成本。这个程序导致了带宽的限制,只能允许个位数的数据,传输速度:x 比特每秒。所传送的数据会消耗掉一定数量的纠缠氦原子,并使其存储量很快枯竭,这样能被传输的信息总量也受到了限制。

自问世以来几个世纪,超光速通讯服务被传到EVE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这些路由器和他们的供应商都是各种各样不同的独立公司所运营的,协约组织的专职部门会定期对他们进行详细审查和统一规范,以此来保障传送通道中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以及监督这些网络供应商是否如实地提供了他们所许诺的服务。电信市场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服务成为一项廉价,快捷,可靠的通讯技术,它不但能传送资讯,更能够为间隔数光年的人们提供商业机会。

四、星际航行:我们的起源,跃迁引擎、星门及跳跃引擎的发明

1、我们从哪里来?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如今,我们几乎可以肯定银河系里发现的所有不同种族和宗派都是从一个共同的起源发展而来的。 当然,要想把所有不同的史前古器物碎片重新拼合成一张完整的图案是十分困难的。无论如何,站在生物学立场上看人类起源于同一个星球的说法是有逻辑性的。即使种族之间有千变万化的差异,DNA结构的相似证明了他们有共同的来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传说中人类进化的星球究竟是哪一个呢?人类种族又是如何在无数分离的地点中消失的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已知的理论。众所周知,一个具有星际航行能力的种族在几千年前漫游到了我们的空间。许多恒星系里存在着几个或完整或残损的跳跃星门。这些跳跃星门到底是我们祖先还是其他种族创立的,至今无人知晓。这些跳跃星门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年代测试表示他们都是在太空历50年到100年间建造的。而且不同地点的星门都有所差异,好像是出自不同人之手。这些事实引发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它们都集中建立在这一小段时间内而后无来者呢?它们是同一个种族建立的?还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处在斗争中的种族呢?

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战争。只有一场战争可以解释这些跳跃星门大量快速地出现,且出现得没有任何征兆。那么他们是和谁在战争呢?那些战士现在如何呢?当初参与星际战争的军团没有理由凭空消失。

研究残余的跳跃星门的布局设计时,一个有意思的图案浮出水面。星门迂回曲折就象一个以一点为中心的蜘蛛网。哪个是中心点呢?艾玛人首先在系统中发现了这个中心点,并称它为“Imlau Eman”或者“上帝之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VE(星系)。

EVE是一个所有人都猜不透的迷。星系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些空间残骸和一些小行星围绕着一个白矮星旋转运动。但是在这个系统的边缘有一个困扰大家几世纪的自然现象。该自然现象中心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建筑结构,明显是由非常先进的文明在远久以前建立的。这个结构很像跳跃星门,但是它比一般的空间建筑大很多倍。星门里一片荒芜,却随处可见各种古老语系中都没有记载的符号。最大的符号是顶端的三个大字母EVE。关于这个词的含义,专家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便是星门的名字。

现在种种迹象显示,EVE之门就是我们的先辈踏入这个世界时所用的星门。尽管对EVE之门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我们仍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几千年前EVE世界的星门到底发生了什么。

正如平常所说的那样,EVE之门放射出明亮而强大的电磁湍流。湍流似乎来自于星门,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星门事实上正处于开放状态,电磁风暴由星门所连接之处横扫而来。

不管怎样,湍流为星门研究者带来很多困难。幸运的是,风暴有规律地进行着,每隔一年左右发生一次,在其间隙,研究船只可以稍稍接近,收集数据,仔细调查。但即使是在风暴最弱的时候,其威力依然能将任何试图靠近的飞船撕成碎片。

在恒星系里看EVE之门射出的光是那么明亮,就好像黑夜中一颗闪烁的星星。哪怕是在星系里最遥远的地区都可以借助一架望远镜观察到它。距离EVE之门只有几光年的艾玛帝国是星门的最佳观察点。几千年前,艾玛人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和他们所看到的这个奇特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算在今天,EVE之门依然在艾玛人宗教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祖先的搜寻仍在继续。尽管有些资料将我们引入EVE世界,似乎一会儿又穷途末路。几十年后,虽然展开了更多深入的调查,但还是没有得到这个重要问题的答案。

2、最早的跳跃星门和第一次星际航行

艾玛帝国掌握了能够进入太空的技术后就开始积极对所在星系进行勘察和制图。受技术水平受限,调查所需时间相当漫长。很久以后,艾玛人还是在恒星系边缘留下的那几个跳跃星门附近徘徊。通过对各种遗迹的研究,艾玛人积累了足够的资源建造了一个自己的星门。星门可以运作,但不能和其他星门联系,因为这种类型的星门只有它一个。因此在两个星门之间形成可以联络的虫洞之前,艾玛人只得驾驶装有星门材料的舰船,慢慢飞向星门的架设点。这些星门建设船只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到达,航行过程中所有人员在低温液体槽中悬浮着。直到近年来无需借助星门、可自行跳跃的引擎出现,这些耗时耗力的航行才逐渐取消。至今,仍然有一些星门建设船还在它飞往遥远星系的漫漫征途上。

忍耐是艾玛人的美德,在他们以后的征途中不断发挥着这个美德。现在距离第一个星门建立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艾玛人靠着非凡的耐力,占领了数以百计的恒星系。

因为家处同一星系的缘故,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几乎是同时发现了跳跃星门技术。这大约发生在七百多年以前。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没能像艾玛人那样幸运。他们只发现了一些零星的碎片,所以他们根本建设不了什么。然而这些碎片给研究者们机会,提炼出很多跳跃星门研究理论。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在一颗褐矮星被发现后,整个星系被认定为双星系,于是星门研究纳入正轨。不久之后就建立了第一个可运作的跳跃星门。艾玛的星门和盖伦特 / 加达里的几乎一样,但在运转中还是有一些细小的差异。

那时,盖伦特和加达里疯狂扩张领土,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运送船只到附近星系建立星门上。这两个帝国的扩张步伐和艾玛完全不同。后者每次只向一个星系殖民,迁徙的每个环节都牢牢控制在帝国的手里。与此不同,加达里的殖民进程完全由小型私有公司掌握,他们勘探星系,运送建材,而后把土地售卖给殖民者。在这些公司内,诞生了加达里的第一个军团。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在太空五百年的联合扩张,占领的星系数相当于艾玛人二千年的总数。

朱庇特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星门技术。他们目前使用的星门原理和其他国家相当,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何地掌握了这项技术。然而,根据古老的朱庇特传说,有一份相当有趣的资料,在星门崩溃以前朱庇特人就利用古老的跳跃星门进行星际航行了。对于星门的建造者我们却还是一无所知。

3、跳跃星门技术的原理

跳跃星门(下文简称星门)的建造是基于人工虫洞,且由双星系统中的引力共振形成的。该共振相当于恒星天体引力波之间的摩擦。天体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共振就会越强烈。恒星系中行星的位置以及大型行星体尘环的复杂结构都受到这种共振现象的影响。由于双星系统存在强烈的共振现象,因此在一个稳定的双星结构星系中,两颗恒星的引力场会相互干扰,就像从两个波源发出的波会相互影响一样。这些稳定的波形成了一连串的驻波,就好像吉他弹奏时琴弦振动所形成的波一样。最强的共振是 1:1共振(称为第一谐波),该力场存在两个稳定点,两颗恒心的中心各存在1个。次强的共振是1:2共振(称为第二谐波),其稳定点存在于两颗恒星连线的中间点(假设两颗恒星质量相等),之后的依次类推。

在节点上,两个快速振荡的反引力场形成的一对反向动力张量产生了强大的切变力。通常情况下,这对切变力之间的互相作用通过高频引力辐射发散出去,不产生任何显著的宏观量子现象。但如果该应力(上文所述的相互作用)被限制于一个有限的范围中,那么这个张量场最终会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高曲率触手,就像时空连续体中的结构一样。具体来说,这个触手会构成了一个自回避四维流型,使触手不断向外延伸。就如同时间-空间中的磁场一样,触手的顶端曲率达到最大点,且足够大的曲率会使得在遥远高密度星域中形成一个小触手,两触手会触及并自然融合。在生活中与之类似的现象是当闪电划击地面的时候,划落的闪电顶端实际上产生了一个自地面向上发散的小闪电,两者在地面上方某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电流环路。

星门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作超大玻色子球体组成,基于中等质量的基础力场,且与引力波强烈作用。该天体中充满了超大玻色子等离子体,它们会反射引力波,这与镜面的光反射非常相似。通过调整该等离子体的密度,反射高频引力波从而抵消切变张力,产生的辐射会被贮藏在天体中,共振点的内部重应力会如网状稳定增长,最终形成高曲率的触手。与之相类似的是激光,通过反射空腔中的共振产生极强的干涉性密集电磁能量光束。

两个虫洞末端的距离取决于双星系统中恒星的质量以及星门位于哪个共振点上这2个因素。为了连接两个星门,试错法的应用就必不可少,而且通常需要持续多年时间。这是因为我们无法预计张量场所形成的触手会在哪里出现。但我们可以通过在临近星系内建立重应力场,无须抵达临界点,触手也在不断延伸。尽管还需要不断尝试,但这样连接两个星门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这与雷雨天使用避雷针的道理是一样的。

艾玛人建造的第一个星门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一旦形成了虫洞并已有一艘舰船从此穿越,那么另一艘舰船想穿越,就必须形成另一个虫洞。由于重新连接两个星门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舰船通过星门会花费很多时间去等待触手重匹配。而之后建造的“星门跳跃”能够保持虫洞长时间敞开,现代的星门可以保持虫洞之间的连接在其重置前敞开长达数十年。此外,艾玛人建造的第一个星门一次只能连接并保持一个虫洞敞开,而如今,可以保持几个虫洞同时敞开,且星门能够一次与其他多个星门连接。

在一个普通的双星系统中,星门的有效跳跃距离大约是5光年,例外的情况是星门建立在恒星与恒星间的第二个共振点上。这是因为这些节点距离恒星系非常远(通常距离达0.5光年),而且较难被使用,直到最近它们开始慢慢被开发。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这些点上建立的星门比一般的星门的距离范围就大得多。

当然,穿越星门也有一些严格的限制。首先,由于星门须要建造在共振点上,所以只有在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恒星的星系中才能实现。这样的话将有三分之一的星系不具备建造星门的客观条件。

其次,在一个星系中,相同时间内只能启用一个星门。这是由于超大玻色子球体产生的共振场内会发生无规则振动,如果在相同时间内同一星系内活跃着一个以上的球体,那么它们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定,难以控制。

要使舰船航行于虫洞之间,两个虫洞的末端必须分别连接到对应的星门。这就意味着舰船只能在能够创建虫洞的常规空间中进行跳跃。因为触手在经度方向上会有极度扩张,也就意味着在空间坐标上,虫洞在经度方向上也会有扩张,同时射线呈环状。如果舰船穿越虫洞时,会有很大倾斜,这必然会危及到舰船的整体构造。当然这也可以被临近舰船的反向作用力抵消。在此,超大玻色子球体对于星门的构造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当飞船穿过超大玻色子球体时,一个超大玻色子的单原子层就会覆盖在舰船的表面。这个表层可以防止舰船受共振场作用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拉伸倾斜,这在舰船通过虫洞时很好保护了舰船的整体构造。当然,这并不表示倾斜完全不存在,即使是那些经验老道的飞行员在穿越虫洞时,也会体会到舰船向下倾斜的感觉。

4、太空飞船的推进——第一个跃迁引擎

哪怕是拥有最先进推进力装备的太空飞船在一个恒星系的行星间穿梭也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任何可以缩短航行时间的东西都是吸引人们巨大兴趣的目标所在。 为了提高飞船的速度,人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大部分构想总是因为燃料量和成本太高,或者因为活动范围太狭隘而付之东流。古代米玛塔尔帝国的尝试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他们在行星间建造了加速轨道,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使用万有引力弹射飞船。这给予飞船足够的动力,大大减短了在行星间飞行的时间。但是米玛塔尔并没有发现架设星系间星门的方法,所以他们的加速轨道只能在同一星系内部使用(这些设施现今依然存在)。他们不断试验,试图建造一个有跨星系弹射能力的加速轨道,但这一研究被艾玛的入侵所打断,至今没有任何成果。

艾玛帝国的空间不断扩大,然而在跃迁驱动器方面却一直发展缓慢,鲜有突破。长久以来,他们将就着用光速的十分之一的速度飞行,似乎还绰绰有余。后来在他们研究新武器技术的时候,他们偶然地发现了跃迁驱动技术的原理。大约300年前,第一个艾玛跃迁驱动器问世了。
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的母星系同在一处,所以从他们的空间活动来看,星系内贸易在他们社会中举足轻重。所以找到一个可行的星内航行方案对他们来说更迫在眉睫。第一个跃迁驱动器是大约600年前加达里工程师发明的Sotiyo-Urbaata驱动器。它非常庞大、超级昂贵、效率低下,但是毕竟它诞生了。Sotiyo-Urbaata驱动器以及之后的改进版大大推进了盖伦特和加达里社会以及技术的发展,这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自从问世那天起,跃迁驱动器不断完善和改进,变得更加廉价、可靠、有效。虽然 Sotiyo-Urbaata 引擎和现在的跃迁引擎相比,差别并不十分明显,运用的原理是相同的,在星系内航行都很迅速,但是最新跃迁驱动器是真正的跳跃引擎,甚至能允许飞船在没有星门的恒星系之间航行。这些革命性的发明,虽然价格昂贵,且产量极小,却将传统的跃迁驱动技术和跳跃星门技术结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装备。

5、比光速飞行还要快——怎么会

那么对于超光速飞行,我们应该给出怎样的答案呢?我们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里发现了它。通过创造一个真空世界,那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能量的绝对真空世界,然后将它膨胀直到可以笼罩一艘飞船,通过这个绝对真空泡飞船就能够以超光速飞行。

所有的太空飞船都配备了一个跃迁驱动器。驱动器通过在两个极盘间重复“压缩”真空来创造一个绝对真空,排除其中所有的基本粒子。然后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激光场保存不断增长的绝对真空泡,一直到它包容了整个飞船为止。经过上述步骤后,飞船就可以达到超光速。

在跃迁时飞船周围会产生一个绝对真空的气泡壁包裹住飞船,但是在气泡中的光速依然是正常的光速。(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重点:一旦你进入了绝对真空,那么你就一定会进入亚空间。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所处的正常世界是一个球面,平时的我们都是在这个球面上运动、行进,而普通真空态下的充斥于四周空间中的狄拉克负能量粒子海则是一层隔膜,这层隔膜阻止了任何在这个球面上运行的物体(包括我们在内)脱离球面运行,而当跃迁驱动器产生了绝对真空之后,这层阻隔就消失了,也就是负能量粒子海完全消失了,于是,由于没有了这层负能量粒子海的阻隔,在这个状态下的任何物体就一定会脱离我们所生活的正常维度球面,进入到球的内部(也即是另一个维度)运行,自然而然地就导致了在球体内部运行的任何物体都走了“捷径”,但实际上速度并未变快,光速相对于亚空间气泡中的飞船来说也未变快),在气泡外部区域的光子在进入气泡时也会自然地散逸到亚空间区域中,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驾驶舱内部的人们在“超越”光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看清楚气泡外部的世界。

尽管最初的跳跃试验着实让人欢欣鼓舞,但是关于航行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一旦飞船达到了“超”光速,它对这个世界几乎就没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通讯和目标扫描就很难进行。人们尝试了大量的试验,诸如压缩空间无线电,但是都没有成功。由于量子力学不可预知的天性,所以很难产生一个足够稳定的真空泡,也就不能有一个精确的时间尺度来改变速度。后来终于有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人们发现重力电容器和跳跃星门时使用的控制系统十分相似,都能在飞船达到“超”光速的时候,很快地从“正常”空间采集引力信号。通过在其中一个信号上将电容器锁定,飞船可以向它航行。一旦到达了重力井所要求的某个特定距离,这个真空泡就自动地消散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电容器只能从重力井有效采集某个大小规格或者以上的信号,最小的限度是形成一个卫星或者一簇小行星。当然,为了重力电容器能够在目标物体上相对于恒星的位置正确地排列,它只能沿着一条非常狭窄的路线行走,所以飞船可以行动的范围极其有限。这也对跃迁驱动器的使用率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因为系统中所有主要目标都能被探测到,也就不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而且,由于现在可能在空间站和跳跃星门上建立一些能被探测到的“假”重力井,通过飞船跳跃驱动器上的重力电容器就可以在上面登陆。

关于跳跃星门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有些研究致力于将跃迁驱动技术和跳跃星门技术合二为一,使得跃迁引擎的研发跨入了新的纪元。现在已经有可能给飞船配备一个能够跨星系航行的跳跃驱动器。第一款驱动器可以连接一个跳跃星门和另一个恒星系统,跳跃时就好比飞船通过一个跳跃星门。后来几款中,飞船就可以从一个系统的跳跃星门穿越到另一个没有跳跃星门的星系上。最新的一款已出现在实验机上,已经可以允许飞船在没有星门的星系间跳跃飞行。最老式的驱动器只是简单排列在最接近的系统共振点(通常使用1 : 4 甚至 1 : 5 的共振点),然后创建即时的微型虫洞存留仅仅足够飞船通过的时间。后来先进的可以无星门跳跃的驱动器就复杂一些。它们放射高频率中子形成一道常态粒子壁,在超相对论物理学的平坦空间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无限小的宇宙射线来侦察目标星系。这样测量一次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最终搜集到足够信息,从而在目标星系内创建一个虫洞。

跃迁时周围空间会产生涟漪(褶皱),犹如置身于一个透明的管道内,并看到了管道外因涟漪而产生扭曲的星球——这是为什么?

如上所述,光和飞船都走了“捷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气泡外部的世界。而气泡外的管状涟漪则是亚空间气泡外部的空间中由于引力分布的不均匀,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棉絮的不均匀状态,在小尺度范围内,这种不均匀状态根本无从发现,但是在进行跃迁时,由于跃迁时因为走了“捷径”,导致速度“超越”了亚空间气泡外部正常光速的成百上千倍,所以这种不均匀就很容易被看了出来,而且由于速度很“快”,就会产生出一种身处于管道中的错觉,所以亚空间并不是一条管道,而是一层气泡,管道只是人们在高速运动时存于视觉上的错觉。因此,跃迁得越快,褶皱就越明显,而当速度“慢”下来之后,这种褶皱就基本看不到了。为什么在跃迁过程中能够穿越星体?

至于为什么进入跃迁状态后,飞船能够穿越任何物体,甚至是行星,乃至恒星,这主要是因为处于亚空间中的飞船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是在“位置”上与外部空间重合了,并且无法对空间外部的世界造成任何的影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气泡内的驾驶员看来,在与任何物体相遇时飞船都能够直接从中间穿过;而在气泡外,则会觉得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许有人会问,飞船在穿越星体的过程中,万一气泡壁破了,会发生什么,那么科学家们就会告诉你,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导致了亚空间物体在“位置”上处于物体(费米子)中时破开泡壁所需要的能量为无穷大,除非是处在外太空接近真空的环境中,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们所担心的穿越星体时“突然卡在里面”的情况了。